我國新材料產業未來將以推進材料先行、產用結合,以滿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重大技術裝備急需為主攻方向,并將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等作為發展方向。
說起新材料,看起來籠統,其實離我們很近,如冬天穿的羽絨服,現如今是越來越輕薄,保暖性越來越好,這得益于新型薄羽絨材料的研發;如石墨烯電池材料,如果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幾分鐘就可以把手機充滿,而且使用時間還長。可以說,材料創新的每一小步,都會為相關產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個好消息是,國務院新近成立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近日聯合印發了《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明確材料發展重點方向的同時,提出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即關鍵戰略材料綜合保障能力超過70%,新材料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業體系逐步完善。這將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同時新材料還將帶來美好生活,越來越多的新材料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將不斷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健康水平,延長壽命。專家認為,憑借多年的產業積累,我國在材料領域的一些核心技術也處在突破的前夜,而新材料產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將有力提升我國高端制造水平。
制造強國亟須新材料作支撐
“材料是工業的基礎。沒有質量過硬、性能高超的材料,再好的奇思妙想,也難以將圖紙變成現實。”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咨詢專家唐見茂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即便是在智能化、自動化大力推進的今天,關鍵戰略材料包括對傳統材料進行改進的新材料,仍是擺在工業發展面前的重要課題。
“比如,新一代芯片材料能夠推動以電腦、手機、互聯網、物聯網為基礎的智能社會發展;生物醫用材料能夠提高像血管支架、人造關節、人工器官等介入性治療的效果;高性能的高鐵材料支撐著高速鐵路的質量和安全;新型儲存材料能進一步拓展大數據、云計算的存儲空間……”說起新材料的廣闊前景,唐見茂滔滔不絕。
工信部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已由2010年的0.65萬億元增至2015年的近2萬億元,創新能力穩步增強,應用水平顯著提高,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還存在創新能力薄弱、裝備工藝落后、市場培育不足、支撐體系不健全等突出問題。特別是關鍵材料保障能力不足,產品性能穩定性有待提高,是“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材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在制造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要下大力氣把新材料產業搞上去,帶動工業基礎能力提升,奠定發展基礎。”工信部部長苗圩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唐見茂認為,提高關鍵材料產品綜合保障能力,是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也一直是新材料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目前一些關鍵材料如航天發動機高溫合金、碳纖維、第三代半導體上游碳化硅、高鐵輪軸、鋰電池正極材料等,還不能完全自主解決保障,成為戰略新興產業及重大工程建設的制約因素。
為此,《指南》提出,推進材料先行、產用結合,以滿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重大技術裝備急需為主攻方向,并將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等作為發展方向。
“‘一代材料、一代技術、一代裝備’,這是新材料與重大技術裝備之間的內在關系。我國載人航天、海洋工程、大型飛機、超級計算機、高鐵裝備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都需要新材料做支撐。”唐見茂說,《指南》體現了新材料產業發展聚焦重點,以需求為牽引,表明了補“短板”、增底氣的決心。
新材料不僅關乎一國制造的品質,更決定著制造業發展的后勁。特別是前沿材料的突破,將*新產業發展,開拓新興市場。據了解,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世界主要國家爭相尋找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發展先機,新材料領域就是其中之一。為此,《指南》將前沿新材料作為“十三五”期間新材料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提出將更加重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集中力量開展系統攻關,形成一批標志性前沿新材料創新成果與典型應用,搶占未來新材料產業競爭制高點。
政策組合拳促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
新材料的一大特點是,從研發到應用需要反復試驗與論證,有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對新材料產業來說,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營造長期鼓勵創新的良好環境十分重要。
“在發達國家,通常采用的是材料先行戰略,優先部署材料研發,成熟一批,應用一批。”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苗治民表示,相比發達國家,我國材料發展通常從屬于重大工程,存在“材料后研制、裝備等材料”現象,材料研發先導性不夠、共性技術供給不足。另外,材料企業小散弱問題突出,難以形成研發合力。
《指南》特別提出,加大財稅金融支持,落實支持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產業的融資支持,并通過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等方式激發市場創新活力,促進新材料產業特色集群發展。
在唐見茂看來,財政扶持非常重要。他告訴記者,新材料是一種高投入產業,特別是像石墨烯、碳纖維、高溫合金等一些高技術含量的新材料,從研發到產業化都需要大量資金。給予產業融資支持,就相當于政府承擔了大部分研發風險。在政策的引導下,企業也會加大攻堅克難的力度,使新材料能夠盡快產業化。
為促進新材料產業發展,去年6月,由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等三部委牽頭設立了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把新材料等重點領域作為扶持的重點。記者從財政部經建司了解到,該基金首期規模2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出資60億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采用有限合伙制,按照市場化原則獨立運作。在《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軌道交通裝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新材料等市場潛力大、產業基礎好且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重點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將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支持材料生產企業面向應用需求研發新材料,縮短研發應用周期。”苗治民說,通過完善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用標準*產業健康發展。
據了解,通過保險補償機制,對產品應用示范的風險控制和分擔作出制度性安排,是突破產品應用初期市場瓶頸,激活和釋放下游需求的有效方式。這一市場化手段,已經在重大裝備“首臺套”的推廣中得到成功應用。在重大裝備“首臺套”的基礎上,工信部、財政部、保監會進一步就新材料的推廣應用問題開展了研究。初步考慮是通過保險公司提供保險、材料生產企業投保、材料使用單位受益的方式,降低用戶使用新材料的風險,加大新材料產品的應用推廣力度。
“這是一項對推動新材料產業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政策。”唐見茂告訴記者,由于新材料研發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保險補償機制政策則可以達到“一石三鳥”的目標,即減輕國家財政負擔、調動參與企業或單位的積極性、促進企業擔負責任感與使命感,達到風險與責任共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