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大的汽車消費國,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已經走過了爆發性增長期。然而,受小型車減稅、新能源汽車補貼等有利政策影響,中國乘用車銷量在2016年仍持續攀升,同比增長達14.93%。
不可否認,中國市場未來依然是各大車企爭奪的焦點,而不斷升級的“本土化”較量已成為跨國車企與零部件企業*為關鍵的在華戰略。
21世紀初,中國正式加入WTO后汽車市場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向全世界展開懷抱,通過建立合資或合作企業的方式引進國外車型,并進行本土化生產營銷成為當時跨國汽車巨頭們的共識。
所謂本土化戰略就是要“入鄉隨俗”,其核心就是以消費者為核心來占領市場。因此,隨著本土化布局的深入,通用、大眾、日產、本田、現代等跨國車企開始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甚至開始在中國市場推行“定制化服務”以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需求與中國政府日趨嚴格的排放標準。
從通過合資企業引入成熟產品,到推出符合中國消費者標準的“定制化車型”,直至加入當前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車戰場,跨國汽車公司的本土化進程正逐步進入深水區。
中國車市減速與整車廠商競爭的加劇,同時也意味著零部件企業在集成和創新能力上面臨著更為嚴苛的挑戰。為了使整車企業的本土化產品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需求、搶得市場先機,越來越多零部件企業不再滿足于只充當傳統意義上的“供應商”,而是要從幕后走向臺前,成為能夠提供兼具全球視野與本地可操作性的系統化解決方案的“合作伙伴”。
21世紀初,中國正式加入WTO后汽車市場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向全世界展開懷抱。
除了整車品牌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外,國家對于汽車零部件領域逐漸放寬的投資政策,也成為跨國零部件企業不斷加速本土化的催化劑。根據國務院頒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4年被列入“鼓勵類”的汽車零部件項目僅有12個;隨著科技進步,2015年此類項目數量已超過20個。在2016年*新公布的《指導目錄》修訂稿中,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項目更是已被劃入政府重點鼓勵的外商投資項目。
汽車產業本土化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成本降低:在當地直接采購零部件可幫助整車生產商免去進口關稅以及運輸等費用,從而為新產品爭取到*具競爭力的價格。但值得注意的是,跨國企業在加碼“本土化戰略”的同時,更應從全球發展戰略考慮,合理統籌海內外資源、全方位利用自身競爭優勢,再基于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需要對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造。
一方面,跨國零部件企業大多積累深厚,擁有行業*的創新技術、豐富的生產經驗與營銷網絡、先進的管理系統和人才資源等。這些跨國公司的“軟實力”都有助于提高企業創新研發效率,節省大量研發成本和時間。
以當下被熱議的國六排放標準為例,全新標準借鑒了歐美兩大排放法規體系,并引入歐六標準中的“實際駕駛排放測試”(RDE)概念,因此被稱為“史上*嚴汽車排放標準”。
以當下被熱議的國六排放標準為例,全新標準借鑒了歐美兩大排放法規體系,并引入歐六標準中的“實際駕駛排放測試”(RDE)概念,因此被稱為“史上*嚴汽車排放標準”。憑借在歐美等國的技術和經驗優勢,不少跨國零部件巨頭已搶先推出“定制化解決方案”,能夠幫助整車客戶滿足“中國特色”節能減排的環保要求。
另一方面,隨著各國整車及零部件企業紛紛在華開展科研活動,中國市場已經開始了從全球汽車制造基地轉型成國際設計研發中心。這對跨國企業而言不僅意味著實現產品本土化,同時也有利于企業將中國的生產制造和研發、運營與其全球網絡接軌,從而完善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本土化”戰略布局。
中國研發的產品不僅適合中國市場,更要在全球產品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中國的研發機構也將與世界各地的技術中心緊密聯系,共同致力于全球汽車行業的長遠發展。
,零部件,車企,本土化
中國汽車產業正在經歷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這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結果,也是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
隨著中國汽車行業迎來年增長率放緩的“新常態”,本土化戰略顯得更加任重而道遠——生產流程本土化之外,研發、營銷甚至人才和管理等汽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要與本土市場全面接軌。
中國汽車產業正在經歷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這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結果,也是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如何跟進跨國車企的本土供應鏈布局,同時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戰略網中的地位,應當是接下來眾多在華汽車供應商們需要給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