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汽車零部件產業新機遇——2017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汽車零部件產業論壇”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該論壇由廣州市政府主辦,廣州市工信委、廣汽集團承辦。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唐航浩,廣州市副秘書長、市工信委黨組書記張曉波,廣州市工信委副書記、副主任易鳴,廣州市科創委副主任劉泉寶,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總經理馮興亞,廣州汽車集團零部件有限公司(下稱“廣汽部件”)總經理李曲明及國內外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知名企業相關負責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華南理工大學等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代表等150余人參加論壇,并就供給側改革與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等一系列熱點話題展開探討,為大改革大創新背景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進言獻策,搭建促進行業發展的交流平臺。
此外,廣汽集團還提供了傳祺GA8轎車作為本次投資年會的指定貴賓接待用車,為各地來賓提供舒適、優質和安全的駕乘服務。
群英匯聚,共謀汽車零部件產業新機遇
目前,汽車工業已成為廣州*支柱產業,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居全國汽車出口基地城市第二位。唐航浩主任在會上指出,廣州市政府將積極響應黨中央及國務院的號召,主動適應和*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作統領,積極營造有利于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成長壯大的良好環境,從優化產業配套、落實政策優惠、完善營商氛圍、激發創新活力等多方面著手,為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在致辭中表示,廣汽集團以創新驅動供給側改革,著力推進“從制造到創造、從速度到質量、從產品到品牌”三方面轉變,在生產制造、服務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創新,今后將繼續堅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強創新驅動發展,全方位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集團可持續發展。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寧女士以“汽車零部件新技術革命中的新機遇”為主題作了發言,詳細講解了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及機遇。她強調,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汽車零部件企業要想占領市場的先機,需要更強的技術創新能力、質量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物流保障能力。
廣汽部件總經理李曲明從零部件產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當前零部件企業的發展困局、發展對策和機遇三個方面入手,發表了以“搶抓供給側改革機遇,推動零部件轉型升級”為題的發言。他提出,汽車零部件企業需要在改革浪潮中走出屬于自己的發展路線,加快轉型升級、加大自主研發,與整車企業在電動化及智能化、網聯化方面探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同時,作為國內外零部件廠家代表,麥格納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浙江亞太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圍繞中國汽車市場新機遇、國內零部件企業創新改革等內容作了發言。
本次論壇還特別設置了“廣州市產業招商投資促進會”(以下簡稱“產促會”)揭牌儀式。產促會是廣州市工信委業務指導、廣汽集團共同推進的產業招商、產業合作組織。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張曉波,廣州市工信委副主任易鳴,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產促會會長馮興亞共同為產促會揭牌。
以創新驅動發展,深化供給側改革
作為廣汽集團零部件板塊的主要載體,目前廣汽部件已發展成為國內較有規模和影響力的汽車零部件企業,2016年在“中國機械500強”中排名第30位。廣汽部件投資的企業主要生產汽車空調、座椅、燈具、門內飾板、地毯、隔音件、彈簧、鋁溶液、鋁輪圈、減震器、轉向器、電機等產品,為廣汽乘用車、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廣汽菲克、廣汽三菱、東風本田、東風日產乘用車等整車廠配套,部分產品出口到美國、德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面對機遇與挑戰,廣汽部件提出了以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為核心,以“合資合作和自主經營”為“兩輪驅動”,緊密圍繞五大業務系統(內外飾系統、底盤系統、動力系統、照明系統、電子電器系統)下功夫的“125戰略”方針,在與整車產業的協同發展中,找準合適自身的轉型路徑,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中砥礪奮進、破浪前行。
廣州是華南地區*大的乘用車生產基地,是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也是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擁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和市場前景。目前,廣州汽車及零部件的工業總產值增速明顯,產業基地建設不斷完善、集群效應逐步凸顯。廣州市政府于2016年底發布了《廣州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將按照“153”(一個基地、五個園區、三個重點)戰略構建廣州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力爭實現到2020年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新增產值2000億元,關鍵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率達到80%的目標。
“十三五”期間,廣汽集團將繼續推進實施“1513”戰略,即圍繞自主品牌這一中心,舉全集團之力,通過做強做實研發、整車、零部件、商貿服務和金融服務5大板塊,構建完整且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實現電動化、國際化、網聯化三個方面的重大突破,全方位提升核心競爭力,構建汽車服務生態圈,從“硬件經濟”向“生態經濟”轉變,有序推進產能布局、產融結合等重點項目,強化產業協同效應,圍繞汽車主業,加大力度進行新能源與前瞻技術創新、關鍵零部件創新、產能改造升級,為推動中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