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同的應用領域來說,短期內增材制造技術還不足以代替傳統的制造方式。但隨著打印材料價格的下降,打印尺寸和速度的提升,增材制造技術在各應用領域的滲透也將逐步加深,人們會越來越多地使用到包含3D打印的零部件產品,甚至是完全通過3D打印制造的產品。如《Wohlers Report 2013》報告展示的遠景一樣,我們所能看到的往往只是整個冰山的一小部分,而海面下隱藏的巨大冰山才是尚待開發的領域,也是增材制造未來的潛力所 在。雖然我們還無法清晰的描述未來增材制造的全貌,但足以預期其技術發展趨勢。
海平面上方的冰川,代表了多年以來增材制造技術活躍的應用領域,如原型件和模型的制造。而處于海平面下方附近的區域則是增材制造正在發展的應用領域,包括醫療植入器械、金屬航空部件的制造等。在更深的區域則是人們期望的人體器官“活體”打印和外太空3D打印。在未來,增材制造還能實現哪些不可思議的應用,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但這些未知領域的應用將是非常令人期待。 從細分領域的預期來看,我們則可發現增材制造技術逐步滲透的方式有所區別。
就航空航天 和汽車領域來說,增材制造將從局部零件制造發展到整體打印。相比較之下,生物醫療領域則將從“非活體”打印逐步進階到“活體”打印。對于創意行業而言,增材制造技術所帶來的沖擊并非制造方式的改變,而是創意設計模式的逐步改變。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增材制造對于通用制造、供應鏈和商業的影響都可歸于模式的革新,即生產模式、供應模式、商業模式的革新。這將意味著將有大量的新興中小企業將依靠新創意蓬勃發展,他們將有能力以*小的資金投入實現生產的迅速擴大。
這些具有敏捷性和極短產品上市周期的新公司,將成為未來市場的有力競爭者。而對于大型設計和制造企業來說,增材制造技術是IT與制造業實現融合的機會。如上文所述,增材制造不僅僅是一種制造技術,更是一種數字化技術。借助互聯網所形成的“信息物理系統”,它所具有的開放型和大眾性,將為未來的創新搭建了廣闊的舞臺。正如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戰略中提到的:“IT”的涵義從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轉變為共同創新(innovate together)。